2018年医信行业政策盘点,看政策如何推动信息化发展
2018年12月24日

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不管是医保局的成立,还是互联网医疗执业标准的清晰,回顾这一年,医疗信息化政策利好频出,使得信息化建设方向日益明朗:信息互联互通、资源下沉、服务便民。

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政策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又都是如何影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呢?

《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今年年初,《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发布,《通知》对未来三年医疗机构制度建设和创新医疗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其中,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结果互认都要求数据互联互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

4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发布《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对于二级以上医院在便民服务、电子病历、分级诊疗、区域协同等方面做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此前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以HIS为主,信息化程度较低。

本次《标准》是对国内医院信息化规范缺失的填补。同时在时间节点上,政策规定到2020年为止,二级以上医院需要普遍提供预约、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禁止初诊,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表面看是互联网+医疗政策,深究其中,抽丝剥茧,却离不开信息化的身影。

《意见》明确,未来将以包容审慎、鼓励创新为原则,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手段优化现有医疗服务,并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丰富服务供给。我们认为,新互联网医疗将在更规范的监管下开展,对于线下已有医疗资源将更为倚重,在医院互联网平台有良好布局基础的公司有望抢占先机。

医保局成立,三医联动催化信息化发展

5月3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随后动作不断,先是启动抗癌药物医保准入专项谈判,到打击骗保套保,再到最近的4+7带量采购。医保局的系列动作,加强了三医联动,同时推动医保支付标准与方式改革,撬动药品、医疗的规范化。

三医联动,必然加快推进三医联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开发预约诊疗、医疗检查互认互通、诊间结算等系统,推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社保卡与健康卡“双卡合一”。

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

8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电子病历信息化工作提出要求。

《通知》要求,到2019年,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3级以上,即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到2020年,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

往期文章:最新医院考核指标公布,主要有这些变化……

医联体建设面临考核,绩效将成为医院等级评审重要依据

8月,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6号,《方案》明确,规范考核程序、内容和标准,加大信息化手段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配套政策落实情况。

医联体建设不仅是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医疗改革的必定方向。而作为新医疗模式推进过程中的载体和工具,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新三年《考核指标》,“信息化”一词贯穿整个考核

11月8日,国家卫健委公开《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国卫医发〔2017〕73号)(下称《考核指标》),就18个考核项做出具体指标要求。

在针对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中,智慧医院的考核分数为14分,占比最大。其中,新增大数据利用情况和智能技术及可穿戴设备使用情况为新设置项。智能导医分诊服务系统、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指导等成为重要指标。

此外,在针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考核指标中,是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平台院前急救信息共享功能、是否实现一卡通互联互通等指标都占据了4分考核标准,合计6项指标中,有4项都提及“信息化”。

总结:

2018年是医疗信息化政策密集下发的一年,为了迎合新增政策要求,国家公卫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在信息化建设上发力。从医信邦本年度整理的医信招投标信息来看,整个医信市场千万级、总包大订单增加,医疗机构统一招标已逐渐成为常态。同时,医院核心管理系统、电子病历、集成平台、区域信息平台、分级诊疗系统等需求增长较快,解决方案开始升级。因此,产品线单一、总包能力欠缺的中小型医疗IT提供商在这一过程中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

需要提醒医信厂商注意的是,虽然北上广深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更多,但综合2018年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无论医院或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都在提升,形成新的增长点。

文章来源:医信邦原创      作者:青戈

转载地址:http://www.hitzone.cn/2167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