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医改走向,未来医院规模谁说了算?
2018年12月19日

近年来不断有新医院的设立和旧医院的扩充,几乎每家新建或扩充的医院都是数千床。未来的医院究竟是单一医院还是连锁(联盟)医院规模大,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规模大,这些问题将主要取决于医疗保险的方向和设备的相关收益等。

鉴于国内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分级转诊、日间手术、单病种或DRGs付费是医疗行业短期内必然会面临的政策和举措。参考境外医疗改革的经验,上述政策实施后必然会对医院现行业务形态与管理方式有所影响。其中,影响更直接的是医院的床位使用率。

(1)分级转诊

经由地方医疗水平提升及被保险人非经转诊则自付比例提高等措施,民众对当地医疗水平的信任度会增强,就医可及性会增加,就医的通行里程缩短而时间成本降低,这些都将会分流大医院的轻症病患。

(2)日间手术

日间手术一般是指患者在一日(24 小时)内入、出院期间完成的手术或操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原本需要进行开腔剖腹手术的疾病,现在则利用微创或腔镜技术治疗,由于创口小,所以术后仅需短期住院观察或者根本不需要住院。

(3)单病种或DRGs付费制度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译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自1983年10月1日起,DRGs被美国HCFA(国家卫生财政管理局)正式作为预付制度的基础依据,实行对医院费用的补偿。

DRGs实施后,美国Medicare住院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从1983年的18.5%降至1990年的5.7%,手术费的增长率从1984年的14.5%降至1992年的-6.6%,平均住院天数从1980年的10.4天降至1990年的8.7天,1995年已缩短到6.7天。事实证明,DRGs已经达成控制费用、提高效率和保证利润等预期目标。

虽然DRGs实施过程中仍饱受争议,但对医保机构而言,现行DRGs仍不失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工具,因此,该制度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挪威、法国、葡萄牙、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国内医保部门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未来必将大规模实施DRGs这类预付费制度。

由于是依据诊断类别定额付费,因此,住院日长短及实施的检查、治疗项目多寡都将影响医院的运营效率与效益。医院除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检验外,更会加速作业流程,缩短住院日数,在同样的资源下(病房空间、医疗护理人数),经由缩短住院日来加速病床周转率,进而创造更高的效益。美国和德国实施DRGs后外科占床率普遍大幅下降。所以,医院未来新建或扩充病床,必须审慎考虑。

(4)CMI值的考核

CMI值(Case Mix Indicate)译为病例组合指数,代表着医疗技术服务的整体技术难度。DRGs实施后,医院收治患者的疾病严重度必然会纳入医疗保险付费或等级医院评审的考核项目。如果医院收治轻病患者多,则医院CMI值会低于当地同级医院平均值,则医保付费会下降、等级医院评审会扣分。病例组合指数(CMI)值的计算如下:

病例组合指数(CMI)=(ΣDRGs权重×病例数)/ΣDRGs病例数

(5)扩大门诊治疗

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由于每次治疗时间短,治疗后又不需要特殊的照护,因此,这些在国外都属于门诊治疗的范畴。国内由于这些治疗在门诊不能报销,致使医院不得不将患者收治住院,不仅医保支付费用增加(病房费、护理费、住院诊查费),也影响医院病床的使用效益(患者住院的每日床位费、护理费、住院诊查费的收入,远不及因为患者住院所必须配置的医护人员成本)。

近年来,部分省市医保部门也意识到此类治疗不需住院,故对上述项目已逐渐开放门诊报销制度,日后各省也会相继实施,如此也将减少住院人次。

此外,医院的医疗设备都在不断更新,价格也越来越高,医院投入设备后,是否有足够的患者使用,将影响医院的运营效益。在“集中化”的竞争战略下,专科医院或大专科小综合都是可能的发展方向,重点是透过疾病诊疗的集中化,充分应用人力与设备,进而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益。

医院的收费标准受物价部门或市场竞争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提高。况且提高1元的收费,扣除掉成本后,毛利或许只剩几角;而降低1元的成本,就是为医院带来实质1元的利润。所以,“低成本”的竞争战略,是各医疗机构易行也必须实行的方法。

文章来源:尚医读家    作者:蓓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