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互联网医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以下简称“大三甲”)纷纷入局互联网医院。去年9月,北京医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成为国内委属委管的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北京首家依托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年底,四川大学宣布互联网医院试运行上线。
大三甲纷纷入局互联网医院,会对互联网医院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对医院来说又有哪些机会?本文从大三甲纷纷入局互联网医院趋势入手,分析传统线下实体医院兴办互联网医院的意义。
目前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已逐步成形,在线挂号及问诊企业已从流量争夺进入到了医疗资源扩张的比拼阶段。而在我国,大三甲毫无疑问是手握最多医疗资源的机构。
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不断壮大。同时,实体医院与互联网的联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患者带来便捷的就诊体验,还能合理利用医疗大数据资源,提升医疗的质量和安全。从底层上打通各种专科医疗数据,反哺临床研究,帮助提升疗效。
除了改善就医体验,对大三甲医院来说,兴办互联网医院还有更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现实意义。
通过互联网医院,将符合条件的小病、慢病转移到线上,医院可以腾出手集中、聚焦疑难危重症,在线下增加这方面患者的数量,医生也可以精准接触到更匹配自己专业技术的患者。大型公立医院发展肯定不能靠治疗感冒发烧,治疗疑难危重症才能提升诊疗水平、提高业内地位。
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都是百万起步,大三甲+互联网医院模式发展顺利,就算只分离一部分门诊量到线上,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这对医院成本的控制和医院的科研水平进步有百利而无一害。
另外,在药品加成取消后,医院药房成为医院的纯成本部门。互联网医院实现后,复诊病人走线上,复诊病人的药品可以实现线上流转,进一步的控制了医院维持药房的成本,减轻医院的成本压力。
截至2018年6月,北京互联网医院上线前夕,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天眼查上,共有124家互联网医院,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没有一家三甲医院注册或控股互联网医院。在中国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主流是互联网公司,124家互联网医院,85家是主营业务是互联网平台,其中互联网医疗平台74家,占比高达59.68%,
换言之,中国互联网医院都是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自己造的“线上虚拟医院”。
大三甲医院握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大量的患者病例数据,拥有着人民群众的天然信任,没有大三甲医院唱主角的互联网医院大戏,更像是是互联网平台自嗨的独角戏。大型公立医院兴办互联网医院,将会真正带动这个行业的形成、发展、繁荣,对于企业为发起方的互联网医院也是一种利好。
对于实体医院互联网化的前景,人们期待互联网医院能让实体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大三甲的加入,互联网医院市场、医院和企业各方收益:
1、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目前发展最好的是由医院主动参与,由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模式。因为各方利益冲突不大,可以实现双赢。
2、对医院来说,要的是自己的医生和患者不流失,又有点噱头,不需要花很大的成本,有成熟的技术合作实现。
3、对企业来说,目的是掌握处方的主动权,自己搞的话很难找医生,若医院愿意合作,就会带来大量的医生。且企业可以快速的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另外一家医院身上,大量的处方不断的流入企业,企业再分发到合作药房。
大三甲发展互联网医院是传统医疗机构,如医院及医疗主管部门,在消化吸收了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后,对第一波以互联网医疗厂商主导的医疗配置模式的反应。互联网医疗厂商在经历了纯粹外生性的颠覆尝试遇阻后,也纷纷投靠地方政府或者大医院,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由“吃独食”的思维,变为共生共赢。从大三甲纷纷发展互联网医院的趋势来看,传统实体医疗机构都应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医院,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医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