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促进医共体服务能力再升级
2022年4月22日

四部门联手发文

加速全国范围内互认

不久前,由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委联手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份文件明确了互认范围及其对应的质控标准,有助于在医患之间减少信息不对称,构建多医院转诊、会诊的“金标准”,因此也被视为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互认的重要标志。

这次互认遵循“只认机器不认人”的原则,即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机器生成的人体数据,尽可能实现互认;人为解读的数据,即诊断结论,不列入互认的范畴。

实际上,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的《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的通知》,以及2021年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都有提及“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相关内容。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在医共体构架下更容易实现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政策已经提出很多年了,国内很多医院也一直在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政策落地,认为“互认”是疾病管理期内,提高医疗效率的手段。

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的今天,偏远地区与外地患者就诊不便,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对防疫工作有着非同小可的助力。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非同级医院中,互认往往更容易在医联体、医共体架构下实现。尤其是紧密型医共体,人财物统一后,标准更容易统一,而且权责划分也更清晰。

过去患者依靠纸质报告单看病,数据都是信息孤岛,基层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尤其突出。而紧密型医共体形成以后,实现了医共体内的数据共享,县级医院医生可以快速调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结果。上级医院的优质检查、检验资源,也能共享至下级医院,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此外,各地市也在积极探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地方模式。以北京为例,2016年起,北京京津冀三地区域互认开始试点,首批包括132家医疗机构间,含27项临床检验结果。此后又实现了17项医学影像检查互认,首批开放102家医疗试点机构。

九阵智慧医共体解决方案

推进跨区域互认共享

九阵智慧医共体解决方案以管理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依据医学影像与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标准,通过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医学影像与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为检查检验业务跨区域、跨平台数据共享和互认提供支撑。

01、区域影像诊断中心让百姓享受三级医院的诊断服务

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是依托医共体龙头——县级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构建医共体内信息联动系统,打造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县级医院与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打通了PACS系统接口,连接县级医院与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CT、DR等设备,实现检查申请单、检查结果、检查报告电子化,实现了医共体间资源共享。

区域影像诊断中心的建立,实现了百姓在乡镇卫生院拍片,由三级医院专业医师进行诊断。不仅提高了患者就医便利程度、诊断质量和诊疗效率,减少了患者医疗费用开销,也真正落实了分级诊疗制度,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达到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的目标,使百姓能够“付基层医疗价格、享受三级医院诊断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域影像会诊系统的运营,也有效缓解了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02、区域检验中心减少重复检查次数,减轻百姓就医负担

通过构建基于医共体模式下的区域检验中心信息系统,九阵实现了医共体内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系统的垂直化管理,通过管理促进医学检验质量提升及同质化。

区域检验中心平台,建立一套互联互通标准化业务协同服务体系,为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检验协同服务支撑,并积极推进区域临检业务协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区域检验服务能力。
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集的检验标本集中配送到区域检验中心,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回传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基层检验科工作人员打印报告发至临床或病人,既缩短了检验结果的发布时间,减少了区域内重复检查的次数,又让基层群众少走路,节约了医疗费用,极大的方便了病人。

分享到